医院院报喜获全国“医院文化载体建设富有特色典型”称号-南昌市中心医院(青山湖院区)
  • 官方微信

    南昌市第九医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南昌市第九医院

  • 医院动态
    网站首页 > 医院新闻 > 医院动态 > 正文

    医院院报喜获全国“医院文化载体建设富有特色典型”称号

    来源:南昌市第九医院    点击:

      近日,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卫生系统第九届走向人文管理高层论坛上,我院院报和北京协和医院院史馆等全国多家医院的40个文化载体被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医药卫生委员会评为“医院文化载体建设富有特色的典型”,并在大会上受到表彰。据悉,该院报为南昌市唯一获奖载体。

      2004年7月25日,带着全院人的瞩目和期盼,一份浸润着油墨香的4K铜版彩色报纸和大家见面了,自此医院终于有了自己的报纸。院报一贯保持4K四版的规格,每个版面的定位也相对固定。头版主要是医院信息动态;二版报道医疗、科研、教学等活动,展示医教研新成果,新进展;三版为健康教育和医学科普,主要向病友和广大群众传播最具实用价值的保健知识;四版为副刊,是展示职工风采,传递人文气息的平台。院报发行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发行量由最初的2000份增加至4000份,其中寄发院外交流的近1000份。院报有如为医院插上腾飞的翅膀,不断飞向全国,走向社会各界,传播医院文化,树立医院良好形象,赢得患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这是一份增强与病魔抗争信念的报纸。它像一针强心剂,给患者以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力量。患者反映,因为有了这份院报,尽管终日躺在病床上,却可以从院报上认识医院、感知医院,获取大量就医信息和健康知识,从而增强对医院、对医疗技术、对专家的理性了解,增强与疾病作抗争的坚定信念。

      这是一份沟通医患关系的报纸。它像一只和平鸽,飞临到患者和医院之间,沟通了医患情谊,和谐了医患关系。医院职工的心得体会、工作感悟、小品美文、散文诗歌,传达着天使的欢笑与苦累;患者一封封发自内心的感谢信的实录转载,也传递着一位位患者的感言和心声。这些充满温情的话语像涓涓细流,给患者一度悲观无耐的心带来暖暖的慰藉,也给整日忙碌奔波的医生、护士许许宽慰和满足。

      这是一份记录医院发展历程的报纸。它就像一个百宝盒,储藏着医院岁岁年年、日日月月历经的点点滴滴,让往事变为了温馨隽永的回忆。2008年5月,汶川地震。医务人员写下请战书,纷纷要求前往一线。第一时间,院报在当年的5月、6月、7月,利用专版和专栏,对医院参与抗震救灾的医务人员所处的环境、所开展的工作进行实时报道,并刊发前线战士们的体会感想和后方领导对家属予以关怀慰问的消息。

      那一年,医院成功实施省内首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手术,院报整版报道了手术的前因后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那一年,医院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暨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院报在会前刊发大篇幅会讯,告知国内同行会议消息,会后通版对此事件进行报道,彰显医院赫赫学术地位。那一年,医院感染病综合大楼落成,院报用3个版面分别介绍新大楼的布局功能以及医院的面貌变迁。那些年那些不平凡的一幕一幕都被永远载入了医院发展史册。

      这是一份传递医院正能量的报纸。2009年,木棉花开的日子,一个叫张玲的护士家喻户晓。当一名出血热患者因为痰多堵住吸痰器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用自己的嘴巴为患者吸痰,保全了患者性命。院报及时记录下这位年轻姑娘那特殊时刻不平凡的举动,多版面综合报道,大范围向各级媒体推介……全社会都开始关注到这位年轻的姑娘,于是,她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南昌最美护士”。这之后,她荣获“南昌市优秀护士”、“江西省优秀护士”、“江西省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2010年11月15日,感染二科护士长胡敏华用微博将她写给艾滋病患者的信——《致秋梅》逐段发出,马上就被网友全文转载发至某网站论坛。数天后,这封信引起论坛“震动”,回帖者达3万余。此后,多家网站陆续转载《致秋梅》,引发更多网友热议。“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当天,众多网友自发组织来院探望护士长胡敏华和“秋梅”等艾滋病患者。院报持续跟踪胡敏华相关新闻信息,连续专版或通栏报道,随之而来的是各级各类媒体的不断转载。据不完全统计,关于胡敏华的相关报道被百余媒体刊载,环球时报、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国际、国家级媒体大篇幅、多角度、高频次报道,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胡敏华被誉为“最美护士长”,并先后获得“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提名奖、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候选人、“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优秀护士”、“南昌市五一劳动奖章”、“首届南昌十大杰出女性”等十几项重量级荣誉。

      2012年10月,医院救助盲人困难患者辜红岭一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双目失明的辜红岭因肝硬化在我院施行脾脏切除手术。住院期间,医务人员了解到辜红岭家的状况,她生有一儿一女,右眼失明的丈夫是家里的唯一劳力,尽管生活艰辛,红岭一家却收养了同村一名三个月大的弃婴。之后,红岭为了给年迈的公婆治病欠下了一堆债务,红岭自己治病也是借高利贷。为此,医院减免了红岭需个人承担的全部医药费。同时,职工自发捐款6000余元、百余件大小衣物、棉被和文化用品。院报在报道此事之后,引发信息日报、南昌晚报均整版报道此事,江西二套都市现场、江西六套、大江网、新浪网、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南昌电视台等媒体也相继对此事予以专题报道。红岭的故事被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都默默地伸出援手,掀起一场爱心救助的接力行动。

      这份报纸时刻向世人展示南昌市第九医院“厚德、博爱、创新、奉献”的医院精神,透露着九院人浓浓的爱院情,传递着医患之间的和谐美。截至今年9月,院报已刊发105期。在纪念院报创刊百期之时,各级媒体和各界人士发来贺信贺电,多位读者拟诗作赋以致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