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慢性乙肝病人而言,肝功能、“两对半”、HBV-DNA和B超是不可缺少的常规检查项目。肝功能不正常时,应每半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正常后应连续三个月每月检查一次。如还是正常,可延长每半年检查一次。其间如出现不适则应随时检查。“两对半”、HBV-DNA和B超一般来讲可3-6个月检查一次,不必每月都查。如果病情反复波动,久治不愈,或出现一些并发症,则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还要选择其它的检查项目。当怀疑病情有可能转化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时,应加做血常规、肝纤四项、胃镜和肝脏穿刺活检。如果经常出现鼻腔、牙龈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容易止住或身上有青紫,应检查凝血功能,如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如有癌变倾向,应及早做甲胎蛋白(AFP)、CT等。抗病毒治疗前最好先查乙肝病毒基因分型,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过程中如病情突然变化,要查病毒变异、干扰素抗体等。
●肝脏B超检查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而且位置固定,最适于B超检查,其应用范围主要是:①肝脏大小、形态。如肝肿大、肝萎缩。②肝脏局限性病变,包括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癌等;③肝脏弥漫性病变,主要是肝硬化、脂肪肝、血吸虫肝病等;④肝脏超声定位,如肝穿刺前的进针点定位,肝癌硬化剂注射定位等;⑤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B超检查对人体没有伤害,简单易行,且费用不高,是肝病实用、重要的诊断方法。
●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肝脏的组织学检查是诊断和阐明肝脏疾病的基础,是判断肝炎的病因、严重程度及其发展、以及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检查。常规的肝组织检查是将肝脏活检组织的切片经常规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另外可应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与核酸杂交等技术,了解肝内异常物质的沉积(如肝细胞内的乙肝病毒数量)、肝纤维化的程度、肝内病毒抗原与核酸等,深入认识肝病的发生机制。同时还可应用电子显微镜,将图像放大至1万-10万倍以上,以更精确地了解肝细胞内的微细变化。有些病人对肝穿刺活检有顾虑,认为对人体有伤害。现在应用的细针快速穿刺法,针在肝内停留仅1秒钟(又称:1秒钟快速肝穿刺)。只要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术后加强观察,肝穿刺活检是很安全的。
●慢性乙肝肝纤四项检查
慢性乙肝如果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反复发作,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向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方面变化。为了及时掌握病情发展势态,阻断肝纤维化向肝硬化进展,定期检查肝纤四项很有必要。就目前医疗技术水平而言,肝纤维化是可逆转的,而肝硬化不可逆转。阻断了肝纤维化的进展,就可减少肝硬化的发生。肝纤四项检查内容包括: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蛋白(PⅢP)、Ⅳ型胶原(Ⅳ-C)和层粘连蛋白(LN)。这四项是在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成份。它们数量的多少与肝纤维化的程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讲,在慢性乙肝病程中可能会出现肝纤四项中的一项或两项一过性的升高,但经过护肝对症治疗都能恢复正常。如果治疗后不降反升,或又出现三项、四项的升高,就要高度警惕肝纤维化的可能,要采取积极的抗纤维化治疗。肝纤四项检查只能反映肝组织中有关纤维化成分的多少,不能反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程度,所以还需要结合其它相关的检查,如肝穿,才能对肝纤维化做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