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呼唤-南昌市中心医院(青山湖院区)
  • 官方微信

    南昌市第九医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南昌市第九医院

  • 媒体聚焦
    网站首页 > 医院新闻 > 媒体聚焦 > 正文

    爱的呼唤

    来源:南昌市第九医院    点击:

    未标题-1.jpg

       33载护理经历,抗艾一线21度春秋。你待患者如亲人,患者视你为托付。在一个个黑夜里你把灯火点亮,南丁格尔永远在你心中。 ——题 记

     

      当英雄城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南昌市第九医院(以下简称“九院”)主任护师胡敏华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戴上燕尾帽,别好碎头发,扣紧护士服纽扣,不忘捋一捋衣襟上细微的褶皱,“走吧,别让病人等着急了。”

     

      胡敏华要去的地方是艾滋病房。

     

      从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短短40年间,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目前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而艾滋病房,就是胡敏华每天工作的地方,是她演绎“速度与激情”的战场。寒来暑往,岁月如歌。屈指一数,胡敏华已在艾滋病护理这个特殊岗位默默奉献了21年。

     

      这21年里,她每天身处职业暴露的最前沿;累计救护艾滋病患者2000多名,陪护抚慰“艾友”及家属2万余人次,关爱拯救了无数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她的关怀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也不是隔靴搔痒的安慰,而是把自己置身其中,体味生命的沧桑和人生的苦乐。她与“艾”为邻,用爱温暖了许多“艾友”的心,也感动了无数网友,被大家称为艾滋病患者的“守护天使”。

     

      2021年5月12日,国际护士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公布全球护理界最受瞩目的奖项——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胡敏华榜上有名,这是已过天命之年的她继获得第十八届“贝利·马丁奖”,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服务总队“优秀志愿者”,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后获得的又一大奖,她也是我省第三位获此殊荣者。

     

      人道、博爱、奉献,胡敏华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对待照顾每一位“艾友”。山河变换,荣誉等身,素心依旧;繁华褪去,两鬓飞霜,甘之如饴。在艾滋病房,一抹暖阳透过窗棂,映在脸上,落在指尖。提笔,我们的故事还是从33年前开始。

     

      “护士必须要有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

     

      ——南丁格尔

     

      九院前身系南昌市传染病医院。1988年,医院正准备开设妇产科。那一年,从卫校刚毕业,学助产专业、正值双十年华的胡敏华被分配到了这里。

     

      对于当年的毕业去向,胡敏华的老师、今年75岁的陈淑英老人至今“耿耿于怀”。

     

      “敏华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毕业时完全可以分配到更好的综合医院,这样对她的发展可能会更好。”陈淑英坦言,让一个20岁风华正茂、本应该跟产妇打交道的小姑娘,去照顾传染病人,在很多人眼里是“亏”了。

     

      彼时,对于肝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的治疗手段有限,疫苗也没有,护理任务重、风险大。

     

      尽管如此,胡敏华表现出超乎年龄的冷静,“这些事总是要人做的,平常工作的时候多注意些,脏点、苦点不怕什么。”

     

      凭着精湛的技术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胡敏华赢得了领导、同事和患者的信任与认可。数年间,她服务了多个科室,因为表现出色,1996年被任命为九院妇产科护士长,成为医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护士长。

     

      2000年12月,九院成立江西省艾滋病治疗中心,设立艾滋病门诊。面对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加之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在那个谈艾色变的年代,许多人纷纷找各种理由,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不愿意去艾滋病门诊。

     

      “我愿意!” 一个小女子像大丈夫般站了出来。 这个人就是胡敏华。 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我愿意》。歌中唱道:“我愿意为你,忘记我姓名……我愿意为你,被放逐天际……”这是一首爱情歌曲,意思是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忘掉自己,愿意被放逐到遥远的天际,是有情人之间一种忘我的爱。 胡敏华说出“我愿意”这三个字时,心中也有爱,是对医疗护理事业的爱,对患者的爱,是大爱,是博爱。因为这种爱,她愿意舍弃很多东西,愿意被“放逐”到艾滋病门诊这样的“天际”。 “我愿意”这三个字,有着温暖的色彩,代表着无私无畏和奉献精神。在不少人眼里,艾滋病房犹如一片沼泽地,充斥着恐怖与阴冷。但是胡敏华的一句“我愿意”,顿时如同三月阳光洒在这片绝地,暖意融融;如同阳光照在广袤的牧场,带给人绿色的希望。 胡敏华站出来,人们并不感到意外。

     

      护士站里她的经验最丰富,而且专业素质出众。“艾滋病人不也是病人,不也需要护士的照顾吗?”她肩负起艾滋病门诊首任护士长的重任,从此与艾滋病结下不解之缘。

     

      2010年9月,一位因吸毒感染艾滋病的患者乔,被家人强行送到医院,却坚决不肯配合治疗,他经常举着带血的针头恐吓医生和护士。

     

      面对这样的“问题”病人,大家一筹莫展。偶尔有一次,胡敏华去病房看望他的时候,发现他正背着身子打电话,语气却异乎寻常的温柔,仔细一听,电话那头竟是他的孩子。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善良的,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处最柔软的地方,而乔蛮横的外表下最牵挂的就是儿子。”胡敏华看他打完电话,笑呵呵地站在他身后,告诉他:“我也有一个正在上学的儿子,我懂得爸妈的爱对孩子有多重要。可是,我因为工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孩子,而你因为要治病也同样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儿子不会怪我们,因为儿子知道我们都是在做必须做的事。尤其是你,只要你好好活着,儿子就不会缺失父爱,他就是一个幸福的孩子。”

     

      胡敏华的一番话着实打动了乔,那个平日里很难接近的汉子居然哭了,之后与胡敏华成了知心朋友。

     

      认识胡敏华的人都知道,她身形有些瘦弱,说起话来声音也不高,可很多时候大家发现,她那瘦弱的身躯里散发出一种渗透力极强的光芒,打在你身上,照进你的心底。

     

      一次活动中,一位“艾友”向她抱怨:“胡姐,我不吃肉。”胡敏华听了,随手就把他饭盒里的肉夹过来吃了。“艾友”惊呆了:“胡姐,我们家里人都不敢这样。”

     

      一点一滴,一言一行,是胡敏华用行动向生命致敬。

     

      “很多难题,总要有人去解决,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这种“为患者兜底”的信念,支撑着胡敏华度过抗艾一线的无数日夜,也让我们触摸到医者那颗柔软而坚定的仁心。

     

      “你只需要订好计划,准备好地图,鼓起向目标前进的勇气” ——南丁格尔

     

      “在方舱里有一群来自江西的援汉医护人员,还有可爱的护士长胡敏华,感恩你们的付出和勇敢,等春暖花开疫情结束,我请你们吃热干面看樱花。”2020年2月25日,来自武汉江汉开发区方舱医院的患者小吴,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激之情,用手机发出了这条微博。小吴虽然只在方舱医院住了4天,但她早已与胡敏华熟络得像一家人。

     

      “来方舱医院的第一天就是胡敏华接待我入住的,她的态度特别好,隔三岔五就会来问我的状况和需求,让我心里暖暖的。”小吴说,第4天,因为心电图结果不好,她要转院治疗。胡敏华听说后安慰她不用担心,“她不断地跟我说要放松心态,为我做心理辅导,前前后后询问病情,真的让我特别感动。”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肆虐。疫情牵动着胡敏华的心,得知湖北疫情形势日益严峻,她在大年初二主动递交请战书; 2月15日获批参加江西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逆风前行,驰援武汉。

     

      “作为一名传染病医院的护理人员,敢为人先、甘于奉献永远是我的职业精神所在,我志愿加入疫情防控队伍。病毒汹涌,疫区就是战场,我时刻准备好了奔赴前线。”

     

      她是传染病防治战线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无论是2003年的SARS,还是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在每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面前,她总是主动请缨到防控一线参与救治。

     

      在方舱医院,隔离病房有两位资深护士长带队,她完全可以在外面指挥。但疫情之初,形势尚不明朗,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的很多工作流程都在试运行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在临战状态下检验解决。一贯事必躬亲的她在病房外哪里坐得住,毅然穿起层层防护服冲进了隔离病房。

     

      心急如焚加上连续熬夜,她的嗓子沙哑了,人也消瘦下来,鼻梁和脸颊也被口罩压出深深的痕迹,防护手套中的双手也起了皱。她笑着说:“这是抗疫中的最美印记。”

      在所有援鄂医疗队中,七成为护士,这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生动写照。新冠肺炎治疗棘手,护理更难,平时的“七分护理”到了抗疫期间,更多了几分操劳与沉重。

     

      为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和患者“零交叉感染”,胡敏华一直充当着“安全员”的角色。每次进入病区前,她都要提醒医护人员必须双人检查、对镜自查、护士长核查,确保安全才能进入病房。出病房时,胡敏华还要仔细检查每名医护人员脱防护用品的每一个动作,确保万无一失。

     

      胡敏华在隔离病房一待就是两周时间。她建立并完善了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的护士职责流程,将护士取药、取标本,患者转运、体检、餐饮等流程也一一予以规范,还再次完善了应急梯队中护士人力资源调配方案。

     

      在隔离病房,除了做好护理管理与指导,她还多次顶替身体不适的护士倒班,直接护理患者。在她的带领下,全院120多名护士参与抗疫一线战斗,无一人退缩,也无一人感染。

     

      方舱医院里的患者来来去去,不断有新面孔出现,但是他们没住多久,都认识胡敏华。因为只要胡敏华当班,她会巡视责任区里的每一个患者,对即将出院的人,她会送上一张自己书写的卡片。

     

      在其中一张卡片上,胡敏华写道:“感谢缘分让我们相识!疾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还将继续进行这场与无知、恐惧、困难之间的战争。但我们已经比当初学会了不少。强大的心理素质,有时候比药物更有用。”

     

      这熟悉的卡片,胡敏华曾用它鼓励2000多名“艾友”,帮助他们点燃生命的希望。如今,胡敏华用它表达着医护人员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关心、鼓励和祝福,传递着江西人民对湖北人民的深厚情谊。“既治病又疗心”,是方舱医院里的患者对胡敏华共同的评价。

     

      在胡敏华的感召下,许多痊愈后的病友自愿捐献血浆,奉献爱心,做爱和希望的传播者。

     

      “我们心里想什么,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南丁格尔

     

      “这两天浏览回复微博私信,已经积压了很多未回复的信息,真的非常抱歉内疚。2020开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从医院成立隔离病房到驰援武汉将近50多天的时间里,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A友身上,A友们因为爱护我,也尽量不发私信叨扰我。感谢大家对我的包容和谅解!

     

      许久未联系的A友突然微信发来三张我的漂亮画像。这让我很惊喜、感动,终于我也有了穿着防护服的画像了,感恩A友!谢谢你们一直在挂念担心我! ”——3月21日,驰援后记(1)

     

      翻看胡敏华的援鄂日记,一字一句,情真意切地记录着她的援鄂经历,也见证着她与“艾友”们的深厚感情。

     

      “大姨和家人交流的时间很少,和病人交流的时间却更多。有时候好几个月没见她面,通过她的微博、微信才知道,哦,今天,她的病房又来了一位新病人,昨天,她又去参加了‘艾友’组织的聚餐,还为一位患者排解了心结……”通过胡敏华外甥的介绍,一位有情、有义、有爱,“舍小家为大家”的护士形象,变得愈加清晰和高大。

     

      2003年,胡敏华爱人发生车祸,左手肘关节开放性骨折,内置钢板后缝了近50针,疼得龇牙咧嘴。

     

      可是,医院一声召唤,陪在爱人身边的胡敏华立马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当时病房里正住着一位难缠的艾滋病人,这个病人情绪极不稳定,常常拔掉针头攻击护士,胡敏华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病房,随时处理突发情况。

     

      而躺在另一家医院的爱人,她却没空多照看一眼。直到今天,爱人受伤的左臂还不能正常地伸直,部分功能丧失。胡敏华偶尔在家人面前谈起这事时,眼里分明闪着泪光,她内心其实有着不少酸楚和愧疚。


      虽然胡敏华家世代行医,但做艾滋病护理工作的,她还是头一个。起初,胡敏华的母亲也曾强烈反对。她责怪胡敏华不回家吃团圆饭却和“艾友”一起聚餐;从不接送上下学的儿子,却去火车站接外地来的“艾友”……可胡敏华却说:“病人面对太多异样的目光,自尊心比一般人更强。你缺席普通人的饭局,可能别人会认为你忙,你缺席艾滋病人的饭局,他们就会觉得你看不起他们。”

     

      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才让胡敏华母亲的思想彻底转变。

     

      2014年,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染上艾滋病被家人遗弃,大年三十的晚上,一个人孤零零坐在病床上抹眼泪。

     

      为了让当班的护士与家人团圆,胡敏华主动顶班。母亲给她送来年夜饭,看到病房里那位老人孤独的身影,觉得分外凄凉。

     

      胡敏华端过母亲送来的饭菜,走到老人身边,一个劲地往老人的碗里夹菜,老人的眼泪止不住地滚落下来。这一幕感染了母亲,她看到女儿在拯救一个老人孤独的心。老人反复地说:“你是护士长的妈妈呀,谢谢你哦,生了这么好的女儿。她救了多少人的命啊,我本来也不想活下去的,得了这个病没什么活头了,都是护士长一次次劝我。那时候我问护士长自己能不能活过一年,结果到现在活了七八年。”

     

      从那以后,母亲不再阻拦胡敏华,而且受她的影响,还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兴起,胡敏华敏锐地尝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她先后开通“与艾滋病为邻”微博和“与艾滋为邻”微信公众号,创建了几十个“艾友”交流群,每天同“艾友”交流、沟通,累计发布抗艾信息3万多条,微博关注量已超7万人,阅读量超过4亿次,受众遍及全国乃至海外。

     

      由博文汇编的《在一起——防艾护士长微博日志》I、II册,一度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成为10多万“艾友”及家属的必读枕边书。其中,一篇名为《致秋梅》的微博日志更是温暖了许多艾滋病患者的心,也感动了无数网民,胡敏华由此成为有口皆碑的“最美护士长”。

     

      “一流的护理人员是拥有可被信任的气质,精确的观察力,服务别人的心,主动学习还有我愿意的使命” ——南丁格尔

     

      胡敏华为患者操碎了心,而操心是肉眼看不见的。

     

      一颗心不大,却被分割成千万块,每一块上面都系着牵挂、责任和怜悯,重重地坠在那里,实在承受不住的时候,便掉在地下,发出细微的响声,只有自己听得到。也许,一些细心的患者也可以感受到。

     

      在九院艾滋病门诊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胡敏华每天都要接待一个又一个老病友、新病患,同他们聊病情,话家常。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不想为人知的故事,对于他们的信任和疑问,胡敏华既要履行医者的职责,还要用真心去轻抚每一个紧张的神经。用胡敏华的话说,“这个小小的房间,承载了太多艾滋病群体的人间冷暖”。

     

      “我的手机中有很多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号码,从最初的几个、几十个、到现在的上千个……”她每天24小时为艾滋病患者开机,就怕患者有急事,因为她知道,每一次安抚、每一个咨询就有可能挽救一位患者的生命。

     

      在胡敏华办公室的隔壁,还有一个艾滋病友心仪的“神秘地方”,没有门牌,也没有具体的诊室标识,却被艾滋病友们所熟知,它有一个暖暖的名字——温馨家园。胡敏华是当之无愧的“家长”。

     

      房间布置得简朴而阳光。靠近门口的一面墙壁上,贴满了一张张五颜六色的心愿签。“加油!一切都会过去的”“艾不可怕,没有爱才可怕。开开心心一辈子”“阳光总在风雨后”……


      在这里,她让所有的患者住院时非但不被歧视,生活在异样目光和重重精神威压之下,相反,她让绝地的阳光穿越浓雾射进他们灰暗的心灵,使他们的内心顿时灿烂高远,使他们仿佛倾听到旷野里真诚的呼唤和高原惠风的欢畅,一种从未有过的求生欲望和生而为人的尊严油然而生,如草原烈火在胸中熊熊燃烧。

     

      蓦地,他们分明地觉得胡敏华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信赖的亲人,九院就是他们的家,就是他们柔化烦恼避风的港湾。

     

      正如患者蓝宇在一封感谢信中所写的那样:“在大姐面前,一切都很自然。她的眼睛,能看到你心里去。她不会介意我的性取向,聊天中,我得到的是理解和尊重。在她的关爱下,我乐意配合治疗。是她,让我重生了。”

     

      也正如患者ROMA所言:“艾滋不可怕,艾滋也怕爱。正是因为有了大姐的大爱,我才能走出阴霾,重塑人生。”

     

      绝地逢生,爱是阳光。

     

      为更好地服务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凝聚更多人携手抗艾,在省、市红十字会的指导下,胡敏华发起成立了抗艾志愿服务队。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新的力量不断加入,如今成员已逾千人,其中有医护人员、社会爱心人士,还有许多的“艾友”。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希望。

     

      胡敏华和她的团队不辞辛劳,为抗艾公益事业东奔西走,走街串巷,广泛开展抗艾健康宣教。她们的足迹已遍布全省80多个县、100多所学校、400多个社区,累计开展群众健康沙龙300多场,受众10万多人次……她用爱点燃更多人对生命的希望。

     

      不仅如此,胡敏华还将志愿服务与护理工作不断向外拓展延伸。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志愿服务的足迹遍及三明、绵阳、长春、西安、青岛等城市,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英国贝利·马丁基金会等机构来院交流指导,志愿者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志愿服务模式得到更好推广。

     

      一个志愿者是一粒微尘,无数微尘汇聚成座座山峰。“艾滋公益,不单是一个人一个组织的事情,还需要整个社会给予关爱,目前仍然需要加强正面教育并解决歧视问题。”随着社会进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多了,胡敏华呼唤更多人在艾滋公益上“结伴而行”。

     

      在她的呼唤下,英国的马丁·哥顿先生来了,带着第十八届贝利·马丁奖,带着世界人民对她护理事业的认可,“用热情驱散冰冷,用微笑温暖人心,平凡工作,非凡成就,你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光辉榜样。”

     

      在她的呼唤下,第十五届贝利·马丁奖获得者——北京地坛医院艾滋病专家赵红心,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来了,带着对她工作的积极肯定和高度赞赏也来到九院,“你的内心有着真善美,希望我们有机会开展合作,共同致力于艾滋病防治事业。”

     

      在她的呼唤下,江西首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章金媛爱心奉献团负责人、93岁高龄的章金媛来了,她专程来为胡敏华鼓劲加油,“你就是南丁格尔,一定要把抗艾之棒薪火相传下去!”

     

      大爱无疆,真情无涯。


      33年护理路,21年抗艾征程,7000多个日日夜夜恍若白驹过隙。平凡的岗位,因倾注了大爱变得不平凡;高风险的工作,因有了大爱变得不再恐惧;一个普通的护士,因有了大爱变得如此美丽。

     

      她在“生命禁区”挥舞“红丝带”,为无数病患重新点燃了生命的希望,为每一个生命的尊严站岗,传递人间温情。这种全身心的奉献,完美诠释了南丁格尔精神。

     

      当问及获得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后的感受时,胡敏华只说了5个字:“做得还不够。”

     

      一颗仁心,一腔热血,一生博爱。

     

      胡敏华信奉这样一段话:“帮助他人,为他人带来改变,再透过他们去帮助更多的人,是最充实的人生。正所谓助人为乐,乐在其中。”

     

      大爱无言,撑起“生命禁区”的一片蓝天。前路漫漫,她和她的团队还将一如既往,义无反顾,执着前行……

      

    (注:文中患者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