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定医界著金秋——记南昌市第九医院肝一科主任何金秋-南昌市中心医院(青山湖院区)
  • 官方微信

    南昌市第九医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南昌市第九医院

  • 医院动态
    网站首页 > 医院新闻 > 医院动态 > 正文

    情定医界著金秋——记南昌市第九医院肝一科主任何金秋

    来源:南昌市第九医院    点击:

      2016-5-10 09:09| 编辑: 熊吉人 |来源: 南昌新闻网

      他,敢为人先,率先在省内引进人工肝技术,开创了人工肝治疗的一个个先河。

      他,勇于探索,创建江西省首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肝病ICU,实现省内零的突破。

      他,努力钻研,首创肝衰竭实验室,为医院学术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他,年轻有为,34岁担任临床科主任,是医院建院以来最年轻就任主任之位的人。

      他,就是物我两忘,潜心肝病医学临床与研究近40年,南昌市首批肝病名医、医院首席肝病专家、肝一科主任——何金秋。


             

      何金秋,男,1954年出生,主任医师,医院首席肝病专家,南昌市首批肝病名医,全国肝胆病咨询专家,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昌市第九医院重症肝病科及人工肝治疗室主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重肝与人工肝学组委员,中国肝炎基金会疑难肝病与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副组长,江西省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西省科技进步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南昌市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获得市劳模、市优秀共产党员、省卫生系统模范医务工作者、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春季勤耕耘,金秋结硕果。金秋,人如其名,青春年华时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换来的不仅仅是荣誉和奖章,更多的是患者康复后脸上洋溢的喜悦之情。何金秋,就是这样一位认真专注、儒雅温和、颇受患者爱戴的临床科室主任。从医近40年来,从未与患者红过脸,更谈不上与患者闹纠纷,他总是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换位思考换来的是患者的信任与感激,医患相处其乐融融。

      “要当出色的医生,45岁之前每晚只能睡5个小时”

      1978年10月,何金秋从江西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南昌市第九医院。工作后的他并未满足已有的知识体系,而是如饥似渴地不断学习再学习。“要当出色的医生,45岁之前每晚只能睡5个小时。”这是何金秋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而他就是这种立说立行之人。临床工作中,他一丝不苟、勤勤恳恳,从没有下班的概念,只有手头的事儿忙完了才离开病房。工作之余,他基本都在省图书馆度过,一呆便是一整天或是一个晚上,饿了就啃点硬馒头,只为节省时间多看点书。他光顾图书馆甚是频繁,且每每到了闭馆的钟点也毫无察觉。图书馆工作人员不免对这样一位执着追求的年轻人颇为敬佩,常延迟下班,好让他多看会儿书。就这样他成为了省图书馆的“红人”,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小何”。

      生命至上,医海无涯,医学从没有捷径可走。除了不断从书本文献上汲取知识营养,外出学习更能学到扎实的技术本领。1984年至今,何金秋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先后百余次赴国内外学习肝病治疗等相关医学理论与技术。1984年参加WHO与湘雅医学院举办的医院感染学习班,1985年至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学习儿科肝胆疾病的诊疗,1996年到浙江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习人工肝技术,2002年赴日本横滨大学医院学习血液净化等,之后多次参加美国、欧洲肝病年会及亚洲太平洋肝病论坛。丰富的学习阅历,为他之后的创新之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患者的“日常家事” 掀起一段艰辛“创业史”

      “1996年的一天,我同往常一样出门诊。一位重型肝炎老病号在妻子的陪伴下来到诊室,他们几乎同时用近乎哀求的眼神在问,何主任,有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还有没有重生的希望?生的希望,这是多少患者在期待的答案,我们也在尽力抢救,但当时技术水平有限,还是无力回天。而这只是众多患者中的普通一例而已。更为触动我的是不久后他妻子的来访,他的妻子再次找到我咨询病情,然后还聊了些家常。她说她已经改嫁,同前夫生的两个儿子因无人照管,先后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我能看见她的眼里都是悔恨的泪水,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就这样支离破碎了。”何主任回忆说。

      “当时我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家中顶梁柱因病倒下直接导致一个家的破碎,这种事情应该不是个例,而治愈一名患者或许就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我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换来病人的新生”。何主任说到此处不禁哽咽。也就在那时,他决心敢为天下先,研究如何破解重症肝病治疗这一难题。从此,他放弃了节假日休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查找文献资料,赴全国各地调研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突破口——人工肝支持系统。在经过周密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深入的市场调研后,他向院领导报告,决定筹建省内首家人工肝室。

      “当时省内尚没有一家医疗机构开展人工肝治疗,全国也仅有两家,我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创建起来确实有难度。首先要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先后到浙江、广州、日本东京等地考察学习人工肝技术。经过几个月跟班学习,不仅对人工肝血浆置换技术有了较深的了解,自己在操作上也更加娴熟。其次是解决人员问题。筹建时,从临床调配了一名医生和两名护士。为了能让他们尽快掌握技术,我自己一边实践一边讲解,下班后大家又一起研究、讨论,共同学习。最后就是仪器设备问题。经过多次考察人工肝仪器的性能和可操作性,引进了一台日本可乐立KM—8000,开科之初就这样应对过来了。”何主任介绍说。

      走上人工肝技术的“不归路”

      “和人工肝打上交道后,一发不可收拾,似乎走上一条‘不归路’”。何主任打趣说。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沿途的某个脚印之中。探索、探索,只有在科研之路上艰辛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何金秋就是这样一个将探索做到极致的人。首先是对人工肝技术进行拓展。由开始单纯的血浆置换(PE)拓展到缓慢部分血浆置换(SPE)、血浆吸附(PP)、血液灌流(HDP)、持续缓慢式血液滤过透析(CHDF)和分子吸附再循环(MARS)等人工肝技术。其次是对人工肝治疗的病种进行拓展。由单一的重型肝炎、肝衰竭拓展为急性中毒、急性药物性肝损坏、急性酒精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病种。第三是科研上不断创新。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并与专家合著撰写《实用人工肝与血液净化操作手册》,此书于2005年公开出版。多项技术获省市级荣誉,其中“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肝炎临床研究”获南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获南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组合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获南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填补省内空白”水平。

      “金秋”之名享誉全国

      自从人工肝技术开展以后,全国各地的重型肝炎患者慕名而来,甚至很多大医院常规治疗无法解决的,直接点名让患者“去南昌市第九医院找何金秋主任”,到目前为止,来院接受人工肝支持治疗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万多人次,重型肝炎病死率降到20%以下。

      据科室资格较老的医生回忆,“1998年的春节前夕,一个湖北黄石的重肝病人经武汉协和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后,主治医生推荐他来南昌找何主任。没想被转入省一附院,大年除夕晚上正好我当班,接到一附院电话有个重型肝炎患者需找何主任会诊。我立即联系何主任,当时何主任正在吃年夜饭,接到电话后,二话没说,就赶去一附院会诊,并在当晚接病人转院至南昌市第九医院。经过一个晚上的人工肝抢救,终于将患者从死神边缘拉了回来。何主任第二天告诉我,这是他过得最有意义的春节。”

      正因为何金秋主任精湛的技术和敬业的精神,一时声名鹊起,广而传之。省内各大医院及各地市医院遇到重肝特殊病例,如疑难病例、诊断不明的病例,首先想到的便是找何金秋主任会诊,而何主任总是义无反顾,有求必往。

      人才辈出惠四海

      “医学的进步不仅要靠年轻人的努力,还要靠前人的基础;不仅要让周围的人受益,也要培养影响更多的人,因为我们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救死扶伤。”何金秋不断的去践行这句话,因为他知道,只有更多的医务人员掌握了新技术,才能挽救更多的患者和濒临绝望的家庭。他先后前往济南、成都、桂林、景德镇等地作“人工肝研究进展”专题学术报告200余场次,并为北京、重庆、武汉、济南等地的180家医院培养人工肝高级技术人才300多名,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其中大部分人才在当地已经独树一帜。他还积极与全国传染病院的领头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加强联系,并于2009年成功主办了全国人工肝新技术新理论及临床应用研讨会,这是当时江西省首次举办全国规模的人工肝学术交流会,与会人员超1000人。正是他的不懈努力与坚持,为人工肝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真正做到了惠及四海。

      忆往昔峥嵘岁月,何金秋没有陶醉在已有的业绩薄里。他深情地吐露心声:“成绩和荣誉属于过去的历史,是党和国家培养我上了医学院校,我理应回报社会与人民大众……”看今朝旖旎风光秀,我们深信:这位情洒医界的辛勤探索者绝不会停止前行的脚步。何金秋,将会以更为博大的爱心、更加精湛的医术,造福患者,追寻梦想,著述他更为壮丽的人生金秋!(罗沙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