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赣-浙两省人工肝中心质控学术会议
暨江西省首届环鄱阳湖地区肝病论坛盛大召开

与会代表合影
院长熊少云在开幕式上致辞
何金秋教授作专题报告
副院长温志立博士作专题报告
肝一科副主任熊墨龙作专题报告
(胡佳) 7月30日-31日,由南昌市医学会、南昌市第九医院主办,南昌市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浙江省感染病学会人工肝学组联合承办、上饶市第二人民协办的“赣-浙两省人工肝中心质控学术会议暨江西省首届环鄱阳湖地区肝病论坛”在秀丽的生态之都——江西上饶盛大召开。
来自省内外的知名肝病领域专家和一线医生近100人参加了本次盛会。此次论坛是由南昌市首批名医、南昌市第九医院首席肝病专家何金秋教授发起,旨在为环鄱阳湖地区肝病诊疗领域的医务人员带来最新的肝病相关指南解读、肝纤维化无创检测及人工肝发展的前沿动态,以期进一步提升我省肝病诊疗水平。来自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黄建荣教授,南昌市第九医院的何金秋、温志立、熊墨龙教授以及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一、肖香佐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孙水林教授等众多专家莅临会议传道授业解惑。
何金秋教授指出,本次论坛聚焦三大领域,即最新的肝病相关指南、肝纤维化无创检测及人工肝的发展动态。何教授指出,环鄱阳湖地区肝病患者众多,这是一个突出的卫生和民生问题。而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仍存在明显的差距,这必然会影响到公共卫生领域,带来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相对落后。近年来,国际国内肝病事业发展很快,尤其近一两年,一批新的诊疗指南已经发布,肝纤维化的无创检测已经成为国际热点,非生物型人工肝仍是救治重型肝炎/肝衰竭的主导策略,这些都是凝集了业内顶尖专家的最高学术造诣。发起这次论坛,就是希望为环鄱阳湖地区的肝病诊疗领域同道,尤其是身处临床一线的医生,搭建一个学术与技术交流平台,互相切磋,共同进步,臻于与时代同步。
南昌市第九医院作为省内最大的肝病/感染病专科医院,也是省内首家国内较早的人工肝技术开展单位,医院不仅常 态化接受来自兄弟单位的同道参观学习,还有自主带动周边医疗机构共同进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医院的宗旨是提升周边同行肝病诊疗水平,造福一方百姓。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相关链接:
1997年,何金秋教授在江西省率先引进并开展人工肝技术,南昌市第九医院也成为全国继浙大一附院、广州中山大学三医院之后,第三家开展人工肝技术的医疗机构。
正所谓二十年磨一剑。这20年间,何金秋教授和他的肝衰竭诊疗团队历尽艰辛,探索耕耘,一直紧随人工肝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开拓创新。在对人工肝治疗技术和治疗病种进行拓展的同时,也在科研方面不断总结突破,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并与专家合著撰写《实用人工肝与血液净化操作手册》,多项技术获省市级荣誉,其中“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肝炎临床研究”获南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组合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获南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填补省内空白”水平。
何金秋教授在求得技术拓展与进步的同时,不忘在全国范围传道授业。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先后作“人工肝研究进展”专题学术报告200余场次,并为全国180家医院培养人工肝高级技术人才300多名,同时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其中大部分人才在各地已经独树一帜。正是他的不懈努力与坚持,为人工肝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真正做到了惠及四海。断总结突破,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并与专家合著撰写《实用人工肝与血液净化操作手册》,多项技术获省市级荣誉,其中“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肝炎临床研究”获南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组合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获南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填补省内空白”水平。
何金秋教授在求得技术拓展与进步的同时,不忘在全国范围传道授业。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先后作“人工肝研究进展”专题学术报告200余场次,并为全国180家医院培养人工肝高级技术人才300多名,同时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其中大部分人才在各地已经独树一帜。正是他的不懈努力与坚持,为人工肝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真正做到了惠及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