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秉持善良,坚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也能让简单的生命变得更美好!让他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快乐!
她用自己的一生做灯芯,用这份对“人道、博爱、奉献”的信仰点燃了一盏心灯,那温暖明亮的灯光,为患者驱散了阴霾,更燃起了患者对生命的炽热渴望!
她,就是“最美护士长”胡敏华。48岁,从事护理工作28年,期间坚守在防“艾”一线16年,现为南昌市第九医院感染科护士长,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南昌市南丁格尔志愿服务团志愿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她始终以“人道、博爱、奉献、创新”传承南丁格尔精神,默默践行南丁格尔誓言。
身先士卒的白衣战士
“在护理这个舞台,我要像南丁格尔那样,认真做好护理工作,学会坦然面对死亡,不怕脏、不怕累,将自己最无私的爱奉献给处在痛苦中的患者。”
2000年12月,南昌市第九医院被批准成为江西省艾滋病治疗中心,这在江西是个开天辟地的壮举。那时,艾滋病还只是个陌生的、遥远的、抽象的名词。大家对它的认识只有两个字:可怕。
成立艾滋病治疗中心需要人才,护士长的人选尤其关键。院领导把目光投向了胡敏华。自1988年南昌卫校毕业分配到第九医院,胡敏华辗转了多个科室,因为表现出色,28岁时就担任了妇产科护士长,后来又担任泌尿科护士长。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她都踏踏实实,任劳任怨,每次有急难险重的任务,领导总会第一个想到她。
胡敏华没有丝毫犹豫,她说:“医院挑选了我,是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做出一番成绩来。”
身为首任护士长的胡敏华知道,新成立的艾滋病治疗中心只有一块牌子,这里没有既定的工作规程,没有现成的工作制度,也没有人为她传授艾滋病护理经验,一切的一切都需从零开始。2001年3月,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从天而降,医院安排胡敏华参加香港爱滋病基金会主办的“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关怀与护理”培训班。这可把胡敏华高兴坏了,她正日思夜想地如何开展艾滋病护理工作呢!第一次来到香港,胡敏华丝毫没有在意国际大都市的繁华与霓虹,一心扑在培训上,本子上漂漂亮亮地记录着所有学习内容,没有一丁点儿遗漏。
学成归来,胡敏华立即学以致用组建艾滋病治疗中心。她在院内举办讲座,组织护士培训艾滋病护理和院内感染管理知识与技能,她对护士们说:“艾滋病患者既是病人,又是受害者。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们,不歧视、不放弃;我们要像朋友一样真诚对待他们,为他们保守医秘,消除他们的恐惧和悲观心理;我们要用爱心、耐心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引导患者相互交流治疗经验,鼓励他们不要自暴自弃。”胡敏华的行为和话语,令科里的护士们心悦诚服。
可是,组建科室并非易事。胡敏华事事亲力亲为,她蚂蚁搬家似的把艾滋病房的应有物件一一安置到位;她查阅大量资料,凭着工作多年积累的护理经验,结合香港的学习收获,日夜伏案制定《艾滋病门诊工作制度》《艾滋病门诊患者接诊流程》《艾滋病护理常规》等规章制度。
2003年8月31日,是胡敏华永生难忘的一天。这一天,医院收治了江西省第一例艾滋病住院病人,也是胡敏华护理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
他叫杰,是一名吸毒者、艾滋病晚期,入院时全身肿胀,五官变形,四肢扭曲,连衣服都穿不上,身上的血管暴露处几乎被针扎遍了,深度软组织感染,根本没有办法做静脉穿刺,只能用刀片做静脉切开,而这样做稍不小心就可能导致职业暴露。
尽管之前做了很多准备,但是面对真实的病人,没有实战经验的年轻护士们仍然害怕、不敢靠近。胡敏华清楚,这正是她发挥带头模范作用的时候,她像个英勇的战士,凡是接触病人的事情都冲锋在前,亲力亲为。看着痛苦呻吟的杰,胡敏华一边安慰他“不要怕,有我们在”,一边冷静从容地协助医生为他切开静脉、抽血、输液,一步步流程有序进行。最难对付的是杰毒瘾发作时的狂躁,他拔掉针头,赤身****地躺在病房的走廊,呼天抢地叫喊着要离开医院,医生护士们被这阵势吓得不敢上前一步,只在外围围成了半个圈。原本在休假的胡敏华接到科里的电话报告后,马不停蹄地赶回医院。她拨开围观的人群,慢慢地走上前,蹲在杰的身边,一边耐心温和地劝说,一边轻轻地为杰穿上衣服,把她当成自己的兄弟一样。那些天,胡敏华几乎是寸步不离地守在病房,随时处理杰的种种突发情况。只是很遗憾,他最终没能扛过去。
在做好临床护理的同时,胡敏华也清醒地意识到:艾滋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艾滋病的不了解以及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自我的放弃。如何提高大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如何帮助感染者和患者解开心结,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在这些问题的催生下,2003年,胡敏华在艾滋病治疗中心设立了健康科普园地——“温馨家园”,为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为艾友们营造一个能够轻松沟通交流的环境,让他们在自己的“家”里,像家人一样彼此关爱、相互鼓励。
在这里,她广泛吸纳志愿者加入。一方面将医院医生和护士纳入到“温馨家园”的志愿者队伍,一方面也鼓励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到温馨家园做志愿者,用自己治疗的切身体会,去帮助其他的艾友,大家携起手来,共同面对疾病。”另外,还有一些非医疗行业的社会爱心人士在胡敏华的感召下自觉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为保障志愿服务质量,胡敏华制定了严格的选拔流程:报名——筛选——测评——培训——实习——每星期至少一天到病房开展志愿服务,经过这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温馨家园”志愿者。而今,“温馨家园”已拥有了一支100多名志愿者的服务团队。
在这里,胡敏华实行常态化管理,每周固定一、三、五举办艾滋病相关科普讲座,由志愿者轮流主讲,“开会不通知,通知不开会”,大家都已形成了规律。周末时,志愿者们还组织感染者和患者一同郊游、KTV、帕斯堤饭聚等。
在这里,依托医院慢病管理信息平台,胡敏华团队为每一位来院就诊的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建立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到今天,已建档1300人份。
在这里,胡敏华团队每天都要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的近况,提醒他们及时到医院拿药;有免费体检时,她们会通知到每一位有需要的患者。
在这里,每个月的第一周,胡敏华团队还将为当月过生日的艾友们举办一次集体生日趴。
······
还有数之不尽的奇思妙想即将从胡敏华的脑海中跳出来,她时时事事都在想着患者的需求,想到了便去做,执行起来更是一丝不苟,不达到自己的期望绝不停歇。国际护理界先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曾说过:“护理工作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是的,胡敏华就是这样一个将护理当成艺术的人,她在这个艺术舞台上随风起舞,带领着一帮姐妹们边探索边前进。
情系患者的爱心“话疗师”
“帮助他人,为他人带来改变,再透过他们去帮助更多的人,是最充实的人生。正所谓助人为乐,乐在其中。”
2010年11月10日,救护车送来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胡敏华一眼认出,那是秋梅。心急如焚的胡敏华喊道:“傻妹子,你跑到哪儿去了?我们一直在找你!”
胡敏华与秋梅相识于2008年,秋梅的丈夫因贩毒被判刑,4岁的儿子全身皮肤溃烂死亡,8岁的女儿持续高热,查出患有艾滋病,最后也不治而终。医生根据秋梅一双儿女的病情推断,很有可能是通过母婴传染,确诊报告出来,秋梅痛不欲生。胡敏华拉着她,坐下,安静地听她哭、听她说,不停地安慰她、鼓励她,秋梅终于答应治疗。胡敏华帮她取好药,再三叮嘱她按时服药,定期回来检查……然而,秋梅一去便杳无音讯。没想到,再次见面,已经变成这样!
胡敏华悉心照顾着这个苦命的女人。那时的秋梅虽然恢复了生命体征,但病情严重已完全不能自理,她一次又一次大小便失禁,病房里弥散着恶臭味,胡敏华没有丝毫的迟疑,打来热水,细心地一点一点将她身上的粪便擦拭干净,又为她一个一个地剪掉残存粪便的指甲,一缕一缕地梳洗混乱不堪的头发。可是,心如死灰的秋梅始终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肯打针,不肯吃药。
那天晚上,好不容易把秋梅安顿好,刚回到家,护士打来电话,秋梅又把针头拔了。胡敏华哭了。她觉得自己把所有的力气都使出来了,可是病床上那个行将枯萎的身体怎么一点也燃不起生的渴望?那颗千疮百孔的心怎么才能捂热呀?她流着眼泪在微博上写下了自己内心的无助和秋梅的苦难。
“刚刚护士过来说,你又一次强行拔下了针,你拒绝吃饭。眼泪布满了我的眼睛,秋梅,还有很多个‘秋梅’,你们要知道,这个世界还有爱,这个世界不会因艾滋而抛弃你们!可是,这爱,同样也是来自你们自己啊!若没有你们作为载体,我们的爱如何延续?记住,为了爱你的人,你也爱一回自己——请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
没想到,她这些分成若干段发在微博上的《致秋梅》,被网友转到某网站论坛上,短短几天,浏览量超2万,回复数千条。
接着,秋梅的故事引起了媒体的强烈关注,新华网、央视网、新浪网等40余家网络媒体以及众多的报纸、电台、电视台争相报道。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一批又一批的爱心人士来到医院看望秋梅,他们给秋梅送来了爱心捐款,鼓励她坚强地活下去。省内一家媒体还联系到监狱方面,让秋梅正在服刑的丈夫来到医院……那些天,秋梅的脸上漾起了从没有过的幸福笑容,胡敏华也被那个画面感动着。
胡敏华说,爱是世间最神奇的力量,我捧着一颗心来,他们怎么会拒绝我的真诚?一名吸毒感染艾滋病的患者乔,被家人强行送到医院,却坚决不肯配合治疗,经常追着护士要空针来注射毒品。护士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举着带血的针头恐吓护士!面对这样的“问题”病人,医生护士一筹莫展。一次,胡敏华去病房看他,见他正背着身子在打电话,语气异乎寻常的温柔,仔细听听,电话那头是他的孩子。胡敏华内心一动,她看到了这位病友蛮横外表下的善良和柔软。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处最柔软的地方,而乔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儿子。胡敏华笑呵呵地上前跟他聊儿子,慢慢谈到父爱对孩子的重要,“只要你好好活着,儿子就不会缺失父爱,他就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一席话打动了乔,这个平日里凶神恶煞的汉子哭了:“护士长,我一定配合治疗,我一定要活着,我要好好赚钱,送儿子上大学!”如今,这位父亲不但有效控制住了病情,能够正常工作,还努力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儿子做榜样。他加入了“温馨家园”志愿者队伍,帮助更多有抵制情绪的艾滋病人配合治疗。
16年来,胡敏华练就了一身“特异功能”:在就诊大厅,甚至在医院门外,她一眼就能读懂一些求诊者眼神中的犹豫、挣扎,准确判断出他们的诉求,并给予热情、专业的引导;新病人来到医院,十几分钟的言来语往,她就能赢得患者的信任,让他们敞开心扉;最难管理的一些吸毒病人,在病房里吸毒、耍横,她三言两语就能让他们变得服服帖帖;更神奇的是,她脑子里有一个“资料库”,所有患者的家庭、工作、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患病情况、治疗效果……都存储在其中。每次遇到新的病人,她都能迅速检索出与他最相“配”的那一位,需要的时候,让他们结成伙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这样的同伴教育被胡敏华广泛地运用在患者和感染者的心理护理中,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说:“护士必须要有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是啊,胡敏华她就拥有这样一颗心和这样一双手!她是每一个入院患者的亲人,她要做的就是让每一位患者得到最优质的护理,重回家园。
创新护理模式的防“艾”宣传大使
“艾滋病并非什么世纪绝症,而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怎么活’比‘活多久’更重要!只要有生命,就会有希望。”
2010年底,一个名为“与艾滋病为邻”的新浪微博开通了。即便日常的工作已是超负荷,每天发微博,又成了胡敏华工作之余雷打不动的事。不知不觉间,“与艾滋病为邻”的粉丝达到了3万多。他们给胡敏华留言,分享他们的阅读体会,更多的粉丝给她“递纸条”咨询各种各样的问题,胡敏华一一回复,给出最真诚的意见,她把自己这个小小的微博变成了一个24小时的咨询服务台。
胡敏华说:“每当看见不配合治疗、不珍惜自己生命的艾滋病人,我就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我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记录在微博上,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关心艾滋病人。”
彩虹中国的创办人张锦雄(英文名:Kenneth)就是通过微博与胡敏华相识,至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个与艾滋病共生20余载的香港男孩在微博上这样写到,“15年前的那一天,她毅然踏上抗“艾”征程;10年后的这一天,一个名为‘与艾滋病为邻’的微博出现在新浪网,这是她专为‘艾’友们开设的网络温馨家园。5年来,她不辞劳苦,每天坚持更新微博,为‘艾’友们送上一份份心灵慰藉……”
2015年12月1日,胡敏华的微博“与艾滋病为邻”诞生五周年,她的新书《在一起——防艾护士长微博日志》也付梓成册,引起了社会各界热烈的反响。在世界艾滋病日义诊现场,江西省副省长、省红十字会会长谢茹为书签名,称赞胡敏华“像南丁格尔那样令人敬佩,为世界艾滋病的防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第39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创始人、南昌市南丁格尔志愿服务团负责人86岁高龄的章金媛带着她的志愿者队伍,专程来为胡敏华鼓劲加油,“你就是南丁格尔,一定要把抗‘艾’之棒薪火相传下去!”
胡敏华还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取名“与艾滋为邻”。另外,她又建了一个微信群,方便大家交流。工作之余,她精心打理着这三个网络平台,丝毫不觉得累。她说,只要大家有需要,我就应该将这些事做下去。
因为微博“与艾滋病为邻”,胡敏华在网络上走红,越来越多的社会公益组织、非政府组织(NGO)关注她,私信邀请她一同参与公益活动。英国贝利马丁基金会项目顾问白桦就是其中一位粉丝,他感动于胡敏华16年来坚持不懈的防“艾”事迹,一直想寻求机会与她认识。机缘巧合下,2014年,白桦在河南授课时巧遇“温馨家园”的志愿者,得知胡敏华就是“温馨家园”的创始人后,当即约定择日拜访。
得知这一喜讯的胡敏华激动得彻夜难眠,一是她的护理事业得到了国际专家的认可;二是她还可以为艾滋病防治工作做更多更远的展望。终于在2015年1月15日,贝利马丁基金会创始人马丁·哥顿先生协同玛利金若斯慈善基金会主席伊丽莎白•石友思女士、第15届“英国贝利马丁奖”获得者北京地坛医院艾滋病专家赵红心、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专程来到医院指导交流艾滋病诊疗工作。这些国际“大咖”纷纷对胡敏华的护理服务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和高度的赞赏:“你的内心有着真善美,感谢你为艾滋病教育、预防所做的贡献!希望我们有机会开展合作,共同致力于艾滋病防治事业。”
至此,一直在探索护理创新的胡敏华开始以对接社会公益组织为突破点,将护理工作从院内延伸到了院外,将医患沟通、社会交流拓展为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互动。在胡敏华的筹措下,“温馨家园”与“江西省彩虹之家”形成了定点服务项目,与“彩虹之家”“陕西爱之家”“江西省艾滋病援助小组”“江西在一起”等志愿者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贝利马丁基金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疾控中心等公益组织和单位建立物资捐赠项目,先后为患者提供“温暖包”等急需物资共计2万元。她像孔子周游列国讲学那样,奔赴北京、西安、南京、厦门、九江等地开展公益讲座10余场,举办健康沙龙20余场。2000年至今,她的志愿服务达1万余小时,受益群众5000余人次,她所创办的“温馨家园”被省、市总工会命名为省、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她本人先后被国家、江西省、南昌市红十字会评为“南丁格尔式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和“优秀志愿者”。
然而,胡敏华觉得这些还远远不够,她说:“护理是一门深奥的学科,要做一名称职的护士长,在技术上的追求永无止境。”
她尽善尽美,追求与艾滋病友打交道的艺术技巧,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学习心理学,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并为恐艾、忧郁、有自杀倾向的病人建立《心理咨询个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她注重理论探索,非常珍惜每一次护理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事后必定细心总结撰写护理体会。2008年主持参与南昌市科研课题《艾滋病区护士心理社会角色分析及干预》。近四年来,相继在国家级重点学术杂志发表论文6篇,她对艾滋病门诊的196例艾滋病病人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整理出了护士沟通交流、同伴教育、艾滋病防治知识宣教等护理对策。2015年完成南昌市科研课题《艾滋病区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及干预对策》。
她在文章中写道: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针对艾滋病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医务人员除了需要为他们提供积极的临床治疗,更需要为他们提供心理精神支持,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建立起积极的朋辈和社会支持系统。
有这样的护士长,医院放心了,医生放心了,患者也放心了。
胡敏华身着洁白的护士服,那一双清澈黑亮的眼睛,有着天底下最温柔的光泽,她含笑着燃起心中那盏明灯,穿过时光的隧道,如夜空里的明月,照亮患者通往健康的心灵彼岸!